自然之美|恐龙骨架复原第二期

2008年6月,在株洲市天元区东湖小学建设工地发现了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群,分布范围达10000平方米,化石层厚度达13米,发掘及采集化石226块。
上期《恐龙骨架复原场景》推文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今天就请观众继续将株洲博物馆内的其他恐龙骨架复原完整,希望大家能在进行复原工作的过程中认识恐龙,探寻远古生命的奥秘。
蒙古伶盗龙
点击下方图片复原恐龙样貌

伶盗龙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户晓的知名武器--长约九厘米的第2趾是它捕杀猎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猎手段为: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举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猎物,一跃而起,用镰刀足扎进猎物的腹部,然后用力撕咬猎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
戈壁原巴克龙
点击下方图片复原恐龙样貌

大型的巴克龙体长7.5米,高达3米,体重1.5-2吨。中型的身长5.4米,高达2.5米。小型的身长1.5米,高为0.7米。这三种类型可能是同一个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也可能是不同的种。它们是筑巢产蛋的,幼仔出生后,双亲还要在巢内哺育儿女,一直到幼仔们能独立生活。化石标本最早发现于中国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毛尔图。
苏氏巧龙

推定苏氏巧龙长度约4.8米,颈项短小,颈椎中央大约是背脊椎的1.2倍长。颈椎与背椎的侧腔非常宽广,神经棘没有分支叉开。位居克拉玛依地区的恐龙沟单一个遗址就发掘到十七具巧龙个体。显然的,在这片充满血腥的原野上有成群的巧龙争食猎物。
点击下方图片复原恐龙
- 上一篇:他们是株洲文旅推荐官
- 下一篇:古韵株洲|株洲博物馆馆藏金银器一览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