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博物馆

登录注册退出

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 发掘时间:2018-07-30
  • 246
  • 0
  • 0
  • 为配合茶陵县茶陵古城南城墙一千多米的维修工程,为修缮方案提供修复依据,近年来株洲市博物馆考古部组建考古队对古城墙迎熏门及码头、大成门(文星门)进行了考古勘探。通过一个多月的考古工作我们了解迎熏门段城墙的墙基的基本形制结构、初建年代以及历代修复的情况,掌握了大成门门洞东壁墙体的相关情况。现将此次勘探收获概述如下:

     

     

    一、通过在迎熏门门洞东壁内外两侧开探沟,了解到城墙内外墙基的结构和技术方式。墙基的筑建技术是首先在原生青沙层上铺垫一层厚70公分左右青黄色粘质砂土,土层夹杂一些碎瓦片、瓷片、红砂岩、花岗岩石块和碎石子等物。其上再铺垫一层相对纯净的40公分左右厚的红色粘土,城外红色粘土层夹杂大量鹅卵石和碎砖瓦残块,城内土层相对较薄较纯净;这一层上部处理平整,其上开始垒砌花岗岩条石作为石质基础,城外条石有两层,条石厚40公分,城内条石三层,厚10到15公分,墙基距现地表外侧80公分左右,内侧1.2米左右。在最上层墙基条石上修筑墙体,墙体内外两侧均向内收分10公分用条石砌成。

     

    通过门洞内侧的探沟解剖我们了解到地层堆积有7层。第①、②层为上世纪80年代修建杂屋时的房基,只分布于探沟东侧靠墙部分,探沟门洞内没有这两层堆积;第③层为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堆积,第④层为近代时期堆积,第⑤层为明清时期堆积,出土了青花瓷片和砖瓦残块,第⑥、⑦为宋元时期堆积,出土白釉、黑釉、青釉瓷碗残片,第七层下为墙基下铺垫层,当为城门首次修建时所形成,为此次发现最早的文化堆积层,时代可能早到南宋初年。

     

     

    二、迎薰门码头的清理与勘探。对迎熏门外(南)侧延续到洣江河边的水泥台阶进行清理水泥层,发现修补的石砌台阶,从门洞向南12级均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居民为了到河边取水将老码头重新修整而成,为花岗岩条石叠层铺设而成,长6.1米,12级往南为早期红砂岩条石垒砌台阶,与城门洞路面和所铺红砂岩无论从材质到形制都基本相同,这部分有残长4米左右,共7级,上部几级为两层或三层红砂岩条石叠压垒砌成台阶,下部几级用厚石块垒砌。这段台阶高度在25——30公分。从台阶缝隙用清代青砖添补来看,这段码头始建年代不早于清代,废弃年代不晚于民国时期。

     

    通过此次发掘使我们对茶陵古城两座城门的形制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城门修筑的方法和历次修补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城墙的修缮复原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学依据,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茶陵古城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迎熏门外墙基与地面

     

     

    迎熏门内墙基与地层堆积

     

    工作照

    • 上一篇:茶陵古城一期修缮工程洣水社区 迎湘门北段西城墙考古发掘
    • 下一篇:醴陵窑最新发现五代时期古窑址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