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博物馆

登录注册退出

2014年湖南茶陵晓塘考古发掘

  • 发掘时间:2014-10-20
  • 98
  • 0
  • 0
  • 株洲市文物局 株洲博物馆

    李永锋 文国勋 王金桥


    2014年10月株洲市文物局、株洲博物馆联合组建考古队对茶陵县秩堂乡晓塘村被盗战国古墓抢救性发掘,对位于晓塘村八组东南侧的荒塘坳山丘断面暴露的战国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对位于晓塘村四组的战国古城墙进行调查勘探。此次考古发掘发现几座战国时期古墓,出土一批战国时期具有风格特色的遗物遗迹,对于研究战国晚期楚越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城墙北门豁口的解剖了解城墙的形制和建筑方法技术。现将此次考古的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晓塘古城的调查勘探

    晓塘古城是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调查时发现的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夯土城墙遗址。城址位于茶陵县秩堂乡晓塘村四组的虎蛇雨,也叫瓦子邱,城址依据地形建造在山丘上。城墙平面大致呈南北长,东西略窄的长方形,墙体为夯土筑成。调查发现三个门洞,分别为南门、东门及北门。我们在北门门洞西侧对取土形成断面进行解剖和试掘。

    通过勘探可知,北城门门洞附近的城墙分三个部分组成,两侧为护坡,中部夯土墙体。中部夯土墙体一层层夯筑起来,墙体大致上下同宽,宽10.2米,高6米;夯层为黄褐色粘土混合红色网纹红土夯筑,结实紧密,夯窝清晰,夯层厚0.06米,夯窝直径0.06米,夯窝深0.03米;夯层内发现顺着城墙方向有木棍洞痕迹较规则排布,木棍平面间隔大约1米,上下间隔0.60—0.80米;木棍都已腐朽,从洞痕可知木棍直径在0.8—0.15米之间,木棍的长度和筑一版墙的宽度一致。夯土墙两侧有内外护坡,内护坡为挖取黄灰色粘土堆筑起来与夯土墙连为一体,内护坡下宽上窄收分,下部最宽14—16米之间;外护坡用网纹黄土混合黄灰色粘土,夹杂碎石子整体杭打紧密结实,和中部主体墙体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夯层和夯窝。外护坡与中部夯土墙体紧密连接在一起,向外连接护城河,外护坡和内护坡形制相似,上小下大,限于地形并没有了解外护坡的完整宽度,从护城池塘位置推测外护坡下部宽度大致在20—30米之间。外护坡北侧是取土建造所形成的池塘。

    城墙的建筑方法是先在要建城墙的部位下面垫一层厚0.8米厚的黄褐色细致的粘土层,再在其上夯筑墙体,分段夯筑时,同时随着墙体高度升高,在两侧同时堆筑护坡,墙体完成时形成上小下大的横截面呈梯形的墙体。根据调查得知晓塘古城四周基本为池塘包围,当为建城时取土所形成,这样做一是解决了筑城所需原料,而是形成护城河,对城形成保护屏障。


    二、黄泥坡一号战国古墓的清理发掘

    茶陵晓塘黄泥坡一号墓(墓号:2014CHM1)于2013年年底被盗,公安部门抓获盗墓者,追回部分被盗文物。M1位于茶陵县秩塘镇晓塘村八组黄泥坡山丘半山腰中,地理坐标为北纬26°57′16″、东经113°52′38″,海拔228米。虽然被盗,M1还是出土了一批具有战国时期楚文化特色的随葬品,保存相对完好的棺椁及较为完整的墓葬形制也为湘东地区的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资料。现将M1介绍如下。

    M1封土堆,平面呈圆形,形状为不规则圆锥状,顶部残,盗洞从封土堆顶部直达墓底。经解剖,封土堆依据土质特色不同自上而下分8层,没发现包含物。底径8.50、残高3.60米。




                    黄泥坡M1

    M1平面形制呈“甲”字型,墓坑平面近正方形,墓道开在墓室东侧,朝向山坡。方向120°。墓道为斜坡墓道,墓道坡度33°。长9.60米,宽2.50—1,90米,最深处7.70米;靠墓坑处有一台阶,宽0.45米,台阶往下至墓坑底部2.20米。墓室部分墓坑口东西长7.80、南北宽7.20米,深9.00米。墓坑上大下小,按照一定深度逐步内收,形成三级生土阶,每层台阶上铺10—15厘米厚黄色粘土,台阶逐级内收。三级台阶以下至墓坑底,四壁陡直。墓坑底长4.20、东部宽3.40、西部宽3.10米。墓坑底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室由厚方楠木用浅槽套榫结构连接而成,椁室长2.66、宽1.40、深1.00米。椁室内已被盗墓者扰乱,棺为弧形平底棺,靠墓东椁壁放置,棺盖板被锯断成三段,棺外长2.32、宽0.70,外高0.73米;棺内长1.90、宽0.46、内高0.38米。椁室内有南、西、北三个边箱,其中南边箱最大,长2.66、宽0.35、深1.00米,东西两端靠棺处分别放置边箱隔板,隔板长0.93、宽0.50、厚0.04米。

    对M1墓室进行清理,在边箱内散落大量人骨和部分大量随葬品,出土随葬青铜器有鼎足、浅腹盘、错金银带钩、提环等,漆木器漆有浅腹双耳杯、器座、梳、篦、几案的残腿以及不知名木器构建等,还发现青白色相混云纹玉璧,另外还有残断的麻绳和编制席子残片等物,另外还从盗墓贼手中追回器物铜鼎、铜壶等。从墓葬形制特征和随葬品组合来看,与同一时期湖南益阳等地发现楚墓中的特征较为接近,初步推断黄泥坡一号墓为战国中晚期楚国贵族墓葬。


    三、荒塘坳二号战国古墓的清理发掘

    茶陵晓塘村荒塘坳二号墓葬(墓号:2014CHM2)为配合黄泥坡一号墓清理发掘过程中调查发现。M2位于茶陵县秩堂乡晓塘村八组西南侧山丘东边缘,砖厂取土断面发现M2挂在剖面,随即展开抢救性发掘清理。M2东与黄泥坡所在山丘相对,两座墓葬相隔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

    荒塘坳M2为典型的竖穴式土坑墓,南北走向,平面呈长方形,墓南部在几年前修建烤烟房时遭到破坏,残长17.5m,宽3.25—3.5 m。墓口距地表深0.95—1.5 m,墓深1.3—2.28 m,北部浅,南部深。墓中部东西两方各有一墓道,东墓道宽1.85 m,西墓道宽1 m。墓内填土为土红色砂岩风化土,略含沙性,土质纯净,夹杂有少量炭粒和生土颗粒。在清理墓内填土时在平面发现4个不规则坑状遗迹,坑内填土均为青灰色粘土,湿度大,夹杂少量炭粒,无其它遗物,到下部逐渐消失,没有破坏墓室的完整性,当为晚期种树挖土形成扰坑。从M2墓室残存形制来看,长宽比例接近4:1,埋藏深度相对黄泥坡一号古墓来说也较浅。


    荒塘坳M2

    墓室南部靠近西壁(距墓口深1.65 m)区域出土一组器物有:铜剑2把、铜戈2个、铜鐏2个、箭簇6支、铜勺2个、铜鼎1个、铜器盖1个、铜印章1枚,陶鬲、瓿、壶各1个,陶杯2个。靠近墓底发现熟土二层台,宽0.5 m,高0.1—0.26 m。没发现棺椁痕迹。墓室底部中部出土一组器物有:铜剑5把、铜鐏1个、铜矛2个、铜戈1个、箭簇8支、铜矛鐏1个,陶豆和陶盆各一个。

    在墓底南部和北部发现东西横向的人的骨渣痕迹,呈长条状分布,不少于4具。 墓室不完整,不排除墓主埋藏棺木的地方被破坏掉,故而为判定这4具人骨痕迹是墓主人还是殉葬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从墓葬规模和墓葬出土随葬品来看以兵器占据最多数量,可以推测墓主人为军事贵族或者将领。


    四、结语

    晓塘考古是最近几年湖南湘东地区比较重要的一次考古活动,对于研究楚、越文化在湘赣边界的分布和交流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黄泥坡一号墓无论从墓葬形制、葬具和随葬器物均和中原文化交流很深的湖南地区的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古墓葬接近。相距不远的荒塘坳二号墓葬则从墓葬形制、规格则和越文化发现的古墓葬的特征接近,出土随葬品有越式风格的越式剑,也有楚式剑,既有越式硬陶瓿,也有灰黄色绳纹高足跟楚式鬲。两座时代接近、墓葬形制迥异充分明了楚越两种古文化交在这里有着深入的交流。

    两座墓葬距离晓塘战国古城遗址2公里左右,时代大致接近,可以初步断定是属于同一群人活动留下的遗迹遗迹,为寻找古城墓葬区提供了线索。同时对与判断古城的文化属性提供了新资料。晓塘古城位于湘赣交接的罗霄山脉西侧一个垭口位置,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这里恰好是楚越文化的分界线。这里既有越文化因素,也有楚文化因素,从出土大量兵器可以以及城址规模可以初步判定其为一个军事据点或关塞。古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调查发现在城中不同位置出土大量青铜兵器、有剑、戈、矛等也进一步说明晓塘古城作为楚越边城的拉锯战争地位的重要性。这为城址的进一步工作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方向。

    • 上一篇:株洲攸县酒埠江人字岭遗址考古发掘
    • 下一篇:株洲发现民国时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旧址及界碑(考古2)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