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博物馆

登录注册退出

茶陵古城一期修缮工程洣水社区 迎湘门北段西城墙考古发掘

  • 发掘时间:2018-12-02
  • 406
  • 1
  • 1
  • 株洲博物馆 茶陵县文物局

        茶陵古城一期修缮工程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此次发掘主要目的是配合工程需要,了解修缮城墙段的形制、结构、筑城技术和墙体走向。同时从地层学角度为城墙建造年代提供依据。受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株洲博物馆组建考古队于2018年11月份对古城墙西段洣水社区与前进村7组交汇的迎湘门北侧修缮施工地段的墙体进行解剖发掘,现将这一发掘点的考古情况做一介绍。


    一、 茶陵古城考古概况

    1.茶陵古城考古历史,茶陵古城2005年株洲博物馆为配合茶陵工农兵政府旧址重建,对州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了解州衙的形制布局。发掘发现宋元时期遗迹、遗物,这批资料正在进行整理中。

    2015年株洲博物馆为配合茶陵古城一期修缮方案设计,对古城墙南段的迎熏门、大成门遗址进行局部解剖。了解城门形制和现存状况,发现了城内外连接路面的散水及码头等附属设施。这批资料已经整理,撰写简报发表于《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7年。

    此次发掘为2018年配合一期修缮施工所进行的考古发掘。

    2.发掘项目按程序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经批准后进行考古。原计划8月份考古,施工方于8月底开工,9月因为施工地段拆迁和赔偿问题延迟导致施工一再延迟,考古工作也相应暂缓施工,与茶陵县文物就协商考古工作可以先施工开展,遂于11月开始考古。

    茶陵古城考古队应茶陵县文物局与施工设计单位根据施工部位情况提出考古要求,到达现场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第一阶段第一发掘点。

    3.地理位置:11月10日开工,第一阶段的发掘点位于茶陵城关镇洣水社区与前进村7组交接地区(图一)。南侧100米左右为迎湘门城楼,北侧为上世纪90年代红砖瓦民居建筑,东侧为茶陵县老中医院医院,现为老年康复中心。西侧毗邻护城河,落差3—5米。发掘点为老中医医院原先熬制中医区域,对城墙本体及城内侧附属设施有不同程度破坏。此次发掘是为了了解迎湘门北段墙体的形制和数据,为施工提供依据。

    4.发掘经过:开方情况是在迎湘门北侧约100米位置的城墙上东西向与城墙垂直方向布探沟3条,T1为10×2米,T2为15×2米, T3为5×2米。T1向东扩2米,向西扩1米;T2在中部偏西部位向南扩2×2米。总发掘面积65平方米。


    图一迎湘门段西城墙俯拍(东向西俯拍)


        11月10日开工,之后连续下雨,11月30日发掘结束。



    图二发掘现场(北向南拍摄)



    二、地层堆积和遗迹

    发掘点的墙体地表距墙外(东侧)地表高50——100㎝,表土为煤渣和砖瓦垃圾,墙体外(东侧)地表为现代砖瓦垃圾层,远离城墙的垃圾之上有一层耕土层用来种菜(图二布方现场)。

    该发掘点的地层堆积相对简单,可分为两个部分叙述:城墙上的地表为一层70——100㎝厚的煤渣、砖瓦碎块、蜂窝煤灰渣等构成的垃圾堆积;城墙内(东侧)为现代砖瓦垃圾堆积层,厚度170——190㎝不等,建筑垃圾之中有原先老中医医院建筑基址残存。

    T1墙体之上表土堆积厚70——110㎝,西半部墙体因为取土烧砖破坏严重,煤渣、蜂窝煤渣及砖瓦垃圾堆积最深330㎝,形成一个不规则大坑将城墙西部及西边条石包边及下部条石垒砌墙基全部破坏到底。T1墙体残长9米,东侧条石包边宽30——50㎝,包边东侧有两排伸出墙体的石块,当为城墙基础外延部分。结合外延部分可大致明确东侧城内地面距现地表深度为140——170㎝ (图三)。T1东部为老中医医院建筑所破坏,无法探知有鹅卵石散水路面设施的存在。故决定另开探沟(T3)解决。



    图三T1揭露城墙(南向北俯拍)

    T1西半部利用深坑与墙体落差,将不规则墙体横切小部分,了解城墙堆积,和这段墙体的大致高度为220——260㎝。划分为9层堆积(图四)。①层45㎝,黄青色粘土,质地坚硬,纯净;②层厚7——16㎝,黑灰色粘土,质地略紧密;③层厚15——30㎝,黄灰色粘土,质地紧密;④层厚20——30㎝,灰黄色粘土,质地紧密,夹杂瓦渣;⑤层厚21——33㎝,青灰色粘土,含细沙,质地紧密,夹杂瓦渣;⑥层厚10㎝,青黄色,质地紧密,夹杂瓦渣;⑦层厚10——15㎝,青黄色发灰粘土,质地紧密,夹杂瓦渣炭屑;⑧层厚20㎝,黄褐色发青粘土,含沙较多,质地紧密;⑨厚20——25㎝,青黄色发黑,含沙量大,质地紧密,夹杂瓦渣。之下发掘结束进一步解剖了解地层堆积发现⑨可细分为3层,最上为青灰色,中间为青黄色,下面为灰褐色,其下为黄红色黏土层为网文红土层。需要说明的是,经对城墙其他部位的钻探,大致得出基本一致的堆积情况,说明这个解

    剖点了解到的堆积当为筑城时形成的整体墙体堆积次序。


    1墙体解剖(由西向东拍摄)

    T2的目的是想了解墙体被破坏的现状以及真实T1东部发现条石包边下面两排石块是后代建房垒砌还是城墙建造所致。经发掘,了解墙体存东半部长4——5米,呈不规则分布;西半部全部为煤渣层,可以知道取土烧砖基本将城墙西半部及西边条石包边破坏掉了。结合T1,破坏的大坑基本呈不规则半圆形分布(图五)。为了了解城墙西部被破坏情况,在T2距东壁11.6米的地方向南向西扩2×2米,了解到墙体往西往南保存较多,呈坡状分布。

    图五T2揭露墙体残存状(由南向北俯拍)

    T3也为现代砖石垃圾堆积,其中发现两层水泥地面以及水泥砖墙结构,可见当时对这一区域扰动之巨。揭露厚达170——190㎝的现代垃圾层,发现两排鹅卵石有规律排列,残长320㎝,宽28——40㎝,西距墙东边条石壁130厘米,东边压在探方东壁下,当仍往东延伸。期间有高低两层石块分布,石块多已被破坏(图六)。



    图六T3揭露城内残存散水(由北向南俯拍)



    三、发现与收获

    1.了解到这段城墙最低处一段的墙体残存长度和破坏情况,为施工提供蓝图(图七)。


    图七城墙西侧被破坏现状(由西向东俯拍)

    2.了解城墙外侧条石包边的构筑方法和墙基内侧的高度。东侧现存条石包边宽度30——50㎝,包边外一般有2排墙基伸出墙体之外,第一层被墙包边条石所压,露出墙体外部分宽30——45㎝不等,石基多被破坏; 第二层被第一层墙基所压,宽25——35㎝,石块多被破坏。第二层石块之下的平面距墙外现地表高度140——170㎝。这当为建造城墙之后的城内地面层。

    3.解剖墙体了解到墙体堆筑部分高度(2.2——2.6米),筑城前地表大致距现存城墙高度3.3米,在城墙之下地层挖出青花碎瓷片,可见城墙建造年代当在明清时期,结合县志记载扩城的修缮情况,当为乾隆年间。

    • 下一篇:茶陵古城墙迎熏门考古勘探
    • 返回列表